t84367

标签: 中朝

金正恩:永世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。7月27日,朝鲜平壤牡丹峰区的友谊塔前,

金正恩:永世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。7月27日,朝鲜平壤牡丹峰区的友谊塔前,

金正恩:永世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。7月27日,朝鲜平壤牡丹峰区的友谊塔前,金正恩缓缓放下花圈,鞠躬致敬。这一天是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署72周年纪念日。朝中社的报道让无数人想起72年前那场改变亚洲命运的战争——1953年7月27日深夜22点,板门店的签字桌上,中朝代表与“联合国军”代表共同按下手印,一场持续3年零1个月的血火之战,终于画上句号。友谊塔不是普通的纪念碑。1959年,朝鲜政府在平壤最显眼的位置建起这座白色大理石塔,塔身刻着134块云纹砖,象征中朝两国“风雨同舟”。塔内保存着11.4万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册,每一页都浸透着血与泪。金正恩每年都会在停战纪念日前来献花,2025年也不例外——他弯腰整理花圈缎带时,缎带上的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”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这场战争对朝鲜有多重要?数据会说真话:朝鲜战争中,中国出动240万志愿军,19.7万人长眠异国;朝鲜则动员全国1/3人口参战,25万士兵战死。金正恩在献花时说的“永世不忘”,不是口号,而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誓言——没有志愿军的“雄赳赳气昂昂”,就没有今天朝鲜的立国之本。1953年的板门店,签字笔划过的不仅是纸面,更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。美国原以为3个月就能结束的战争,被中朝联军拖成拉锯战。上甘岭的炮火密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,志愿军用血肉之躯挡住钢铁洪流。停战协定生效那晚,板门店的钟声响了整整10分钟,全世界都听见了:亚洲不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“后院”。72年过去,世界变了,但中朝友谊没变。金正恩献花时特意提到“祖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”,这话里有两层深意:一是朝鲜始终把志愿军视为“并肩作战的兄弟”,二是中朝用鲜血证明,小国也能靠团结打败霸权。如今朝鲜的核威慑、中国的军事现代化,某种程度上都是那场战争的“遗产”——它让亚洲国家明白:尊严,得靠自己争取。金正恩把这仪式感拉满,也代表了友谊塔不是摆设,它像一本活的历史书,每年提醒朝鲜人:今天的和平,是爷爷辈用命换来的。金正恩去献花,相当于对着全国人民说:“咱不能忘本。”而且这情分是“打出来的”。中朝不是“酒肉朋友”,是战场上背靠背的战友。志愿军帮朝鲜守住了国土,朝鲜也用全国之力支持战争——这种过命的交情,比任何外交辞令都实在。现在国际局势复杂,中朝加强传统友谊,其实是在告诉世界:亚洲的事,亚洲人能自己解决。72年前的停战协定证明了这一点,72年后的今天,这种“亚洲自信”依然需要。金正恩献花那天,平壤下着小雨。友谊塔前的松柏在雨中更显苍翠,就像中朝友谊——历经血火,却愈发坚韧。72年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毕竟,和平需要守护,而守护和平的人,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它献出生命的人。
7月26日,朝方的领导人参谒了中朝友谊塔并献花圈,表达对志愿军烈士的哀思。这似乎

7月26日,朝方的领导人参谒了中朝友谊塔并献花圈,表达对志愿军烈士的哀思。这似乎

7月26日,朝方的领导人参谒了中朝友谊塔并献花圈,表达对志愿军烈士的哀思。这似乎是中朝关系回暖的信号,那么这是否也在为朝方时隔6年的访华行程在做前期准备呢?实际上这次参谒中朝友谊塔的行为,和之前相比有两个大的“特殊...
金正恩向中朝友谊塔献花圈:“永志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”朝中社7月27日报道,

金正恩向中朝友谊塔献花圈:“永志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”朝中社7月27日报道,

金正恩向中朝友谊塔献花圈:“永志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”朝中社7月27日报道,朝鲜劳动党总书记、国务委员长金正恩26日在朝鲜首都平壤参谒中朝友谊塔,纪念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72周年。七十余载烽烟散,塔尖星光映肝胆!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吾辈自强!不过话说回来,金正恩在把握时机、踩准节奏方面,还是挺厉害的。对比叙利亚、利比亚等国,金正恩算得上是全球最强80后。
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并敬献花圈。​​​

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并敬献花圈。​​​

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并敬献花圈。​​​
朝鲜做出了一个“重大决定”,和中国有关。金正恩一出手就是大动静,前几天说要派3万

朝鲜做出了一个“重大决定”,和中国有关。金正恩一出手就是大动静,前几天说要派3万

朝鲜做出了一个“重大决定”,和中国有关。金正恩一出手就是大动静,前几天说要派3万人去支援俄罗斯,这两天又宣布即将恢复平壤到北京的客运列车。先说派3万人去帮俄罗斯这事儿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俄乌打了这么久,两边都快耗不住了。俄罗斯前线一直缺人,去年公开招了好几轮兵,今年还在补。朝鲜要是真派3万人过去,哪怕这些人不直接打仗,只是搞搞后勤、修修工事、站站岗,也能把俄罗斯的正规军腾出来,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去。这里面有实打实的好处交换。朝鲜被西方制裁了这么多年,缺能源、缺技术。俄罗斯有石油、天然气,还有苏联留下的不少军工本事。2023年11月金正恩去俄罗斯远东的时候,两边签了个《军事技术合作备忘录》,说好了朝鲜帮着造弹药,俄罗斯帮着建卫星导航的地面站。韩国情报院统计过,2024年第一季度,朝鲜就给俄罗斯运了30万发122毫米炮弹,俄罗斯则给了朝鲜10套“格洛纳斯”导航系统的零件,这些东西直接让朝鲜的“火星-17”导弹打得更准了。在西方的层层封锁下,这种互相帮忙的合作,成了两国打破封锁的办法。再说说平壤到北京的客运列车恢复这事儿。这条铁路1954年就有了,全长1300多公里,经过新义州、丹东这些边境城市,可不光是通车这么简单。2020年2月因为疫情停了客运后,中朝之间的人来往少了89%,连带着贸易也受了影响。像中国出口的1.2万吨化肥、3000台农机,朝鲜出口的50万吨无烟煤、8万吨铁矿石,很多都是走这条线。现在列车恢复了,每月能多开4趟,单程时间从20小时缩短到16小时。这意味着中国援助的15万吨粮食,一个星期就能全运到朝鲜;去朝鲜帮着修平壤地铁、改造南浦港的中国工程师,来回更方便了,工作效率能提高40%。而且这条线路通了,中朝之间的人来往更方便,民间交流多了,经济合作的机会也会变多,文化交流也能更深,这对增进两国的理解和信任,作用可不小。把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,朝鲜的打算就很清楚了,这都是冲着美韩军事同盟来的。2024年美韩的“自由护盾”联合军演,规模是史上最大的,有30万人参加,美军的“密歇根”号核潜艇还停在了釜山港,B-52H轰炸机老在济州岛周边转,萨德反导系统的雷达甚至能看到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。面对这种压力,朝鲜得在东西两边做好布局:西边跟俄罗斯搞军事合作,能把驻美军的注意力引开一些;东边跟中国加强经济合作,好顶住长期的制裁。这跟意识形态没啥关系,全是实打实的利益盘算。中国在这中间的态度也很明确:不掺和军事冲突,但要发展正常的中朝关系。2024年4月,中国外交部就说“支持朝鲜改善民生的努力”,当月就通过铁路给朝鲜运了5000吨柴油和2000吨小麦。这种实际的做法既稳住了地区的局势,也保住了自己的利益—朝鲜半岛太平了,中国东北三省的经济才能好好发展,环渤海经济圈每年300亿美元的贸易额,还得靠半岛周边海域的航运安全呢。现在全球的格局变得很快,美国想靠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孤立朝鲜,欧盟对朝鲜的制裁要延续到2025年,朝鲜通过和中俄加强合作来打破封锁,既是没办法的办法,也是主动找机会。以后,随着客运列车正常运行,中朝民间交流肯定会多起来,预计2025年去朝鲜旅游的中国游客能超过10万人次,能给朝鲜带来约2亿美元的收入。朝俄的军事合作要是再加深,俄罗斯可能会给朝鲜更多的军工技术,比如潜艇的动力系统、远程火箭炮的制导技术之类的。这些变化对东北亚的力量平衡影响不小,值得一直关注着。信息来源:国际在线2025-07-16——朝鲜或将恢复平壤至北京的客运列车
朝鲜作出了一个

朝鲜作出了一个"重大决定",和中国有关。 金正恩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就是大动静

朝鲜作出了一个"重大决定",和中国有关。金正恩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就是大动静。这个决定就是恢复平壤到北京的客运列车,重启这条中朝友谊的纽带。这趟列车可不一般,它见证了上个世纪中朝并肩作战、共同重建的岁月。当年,志愿军不仅在朝鲜修筑防御工事,还帮助人民重建家园,而这趟列车就是输送物资的大动脉。不过,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,中朝列车和许多国际线路一样,不得不按下暂停键。而随着疫情缓和,其他线路陆续恢复,唯独这趟列车迟迟没有动静。直到最近,朝鲜才终于松口,决定在8月重启这条铁路。这个决定背后,其实是朝鲜想要打开国门,拥抱外界的信号。就在6月,朝鲜宣布要重启国际旅游,虽然一开始只欢迎俄罗斯和日本游客,但很快就和中国达成了恢复列车的共识。看来,朝鲜也意识到,闭关锁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。要知道,仅仅中国游客,每年就能为朝鲜贡献3500万美元的收入。对于一个经济困顿的国家来说,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。所以朝鲜迫切需要重启这趟列车,吸引中国游客的到来。说起来,这趟列车的风景也不错。24小时的旅程中,经过著名的中朝友谊大桥,穿越朝鲜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,异国情调扑面而来。对于向往神秘国度的游客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体验。当然,朝鲜重启列车,不仅仅是为了旅游收入。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,朝鲜需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,缓解经济压力。而这趟列车,正是连接两国的重要纽带。它承载着中朝友谊的历史,也见证着两国关系的未来。金正恩此举,无疑是一步精心计算的棋。在当前的地缘博弈中,朝鲜正试图撬动属于自己的杠杆。而重启中朝列车,正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关键一步。它不仅为朝鲜带来经济利益,也为其提供了更多外交筹码。风云变幻,唯有适者生存。长期孤立的朝鲜,正在以自己的方式,谋求生存与发展。而这趟时隔5年重启的列车,或许就是朝鲜走向世界的新起点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看这列车带来怎样的变化。